
为什么大家都不认同呢?因为大家都知道,“公孙”这个词是周朝以后才出现的,黄帝时期根本没有“公孙”这个词。
从周朝开始,出现了诸侯国,也就是分成很多小国家。每个小国家的领导叫做“候”,候的儿子叫做“公子”,公子的儿子叫做“公孙”。可见,“公孙”这个词是周朝出现诸侯国以后才出现的。
所以,当人们看到《史记》里说“黄帝姓公孙”,都会当成一个笑话,一笑了之。
然而,随着三星堆遗址“短裙力士像”的出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黄帝应该姓“公”和“孔”,古人把“孔”字误认成了“孙”。

三星堆力士像——子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这个短裙力士像,实际上是一个“子”字。
“子”字加上“乙”字,就是“孔”字。
三星堆出土的这个力士像手里有一根飘带,代表“乙”字,“子”和“乙”加在一起就是“孔”字。

健壮有力
短裙力士像肌肉发达,身体健壮,正是“孔武有力”的“孔”。也就是说,在古代,“孔”字包含了“健壮有力”的意思。
那么,这个“孔”字和黄帝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孔”字就是黄帝的姓氏。
“孔”字的上古音:

“孔”字古音近似“科龙”
可以看出,“孔”实际上是远古时期“龙”的音译。因为远古时期“龙”的发音是klug或klung,其中的klung正对应“孔”和“公”的发音。
“公”字的上古音:

“公”字古音近似“格龙”
(“孔”字的尾音是“n?”,而“公”字的尾音是“ng”。这两个尾音在古代完全可以互相转换,所以“孔”和“公”可以看成同音字)
由此可见,“公”和“孔”都是“龙”的音译,同时也是轩辕黄帝的姓氏。也就是说,黄帝姓“公”和“孔”。
人们把“孔”误认成了“孙”,所以就会出现“黄帝姓公孙”的说法了。
附:关于“子”字
有一种被称为“路由器”的出土文物,有可能是“祈子”用的,就是用来祈祷能够延续子孙后代的。因为上面的五根细柱正是“子”字和“嗣”字的最早雏形。

“子”和“嗣”两个字的来源
在夏、商、周文化中,“子”字是不一样的:

夏文化中的“子”字
夏:必须有五缕头发(大背头)才是“子”。

商文化中的“子”字
商:有头发的是“子”,没有头发的是“号(鸮)”或“巳”。

周文化中的“子”字
周:不论有没有头发,全都是“子”。
在现代汉语里,“子”的发音是zi(dzi),为什么加上一个女字旁之后,发音就变成了hao呢?一般来说,偏旁相同的字,即使声母不同韵母一般也会相同,不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子”在某个历史时期曾经被读作hao音。
再看看历史,我们就明白了,甲骨文中的那个“子”实际上就是代表殷商图腾猫头鹰的“号(鸮)”。

这个字在周朝是“子”,在商朝是“号(鸮)”
周朝推翻商朝之后,为了消除商朝遗民对猫头鹰的崇拜,故意把商朝王族的姓氏——代表猫头鹰的“号(鸮)”——说成是“子”。
所以从周朝开始,人们就不知道那个字是“号”了,这也是在甲骨文中找不到“号”字的原因。(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所谓的“妇好”实际上是根本不存在的》)
点击在线免费取名–天赐佳名网
天赐佳名网,国学周易八字百分美名网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cjm88.com/10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