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善良是每个人的天性。
看新生儿的眼睛,渴望,信任,好奇,纯真,那是每个人刚来到世界的样子。
看见婴儿,就看到了生命的灵动,让人想去保护。

恶是孩童成长后进入社会里才有的事件
随着成长,我们的先天知识被压抑,我们被灌输进父母的,社会的,文化的,还有宗教的意见与价值。
如果质疑或反抗,就会有可能受到恐惧,内疚,讥笑,批判以及羞辱,还会被排挤,没有人理会没有人爱,以至于产生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虐待。
这些标准和价值内化后,带到下一代的教育中。
检查日常冲突的背后: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你怎么说话的?你怎么那么不细心?
这些话里都带着自己的价值标准,期待。我们全然不管听到这些话的人会觉得委屈,愤怒或者郁闷。
我们希望对方能遵守,并不会检视这些标准是否合理,也以为对方完全明白自己——这就是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自我透明错觉。
文明社会里的恶行的产生
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是如此隔阂,缺乏沟通理解。再加上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遭遇,加比如被辜负,被欺骗而产生的愤怒,还有不安全感带来的焦虑导致的破坏性行为。
《我们与恶的距离》这部剧探讨了普通人是如何成为我们口中的恶人的过程。在那些恶行的背后,我们看到,孤独,苦闷,缺乏交流,得不到理解。这些压力在心中累积,而破坏性行为是压力释放方式。
也有个人疏忽造成的伤害性后果——其实也不能称作恶,因为并没有主观的恶的动机。
另外还有机构为追逐利益的恶。
所有的恶行都会由法律去限制和制裁。
即使是最恶的大恶人,在心底也有几分善良和温暖。就比如天龙八部里的四大恶人,杀人不眨眼,也会有不想杀的人,也会有软肋。
世间的恶有可能完全消除吗?
善良一个社会文明持续发展的基础。食人部落终将自我毁灭。
我相信,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恶行会越来越少。最后会到达一个美好的至善的理想国。

普通人之间多宽容,理解,交流。
多审视自己内心,注意自己念头里的标准和期待的内容,注意那些带着应该,比较,评判的句子。
加深自我了解,同时用同理心去看待那些在你眼中批判的事物。发现那些不好听的言语后面深藏的爱的表达。
用心去看才能看到真实。
让至善的能量在世界流动,我们的世界充满美好。
如果善良没有得到回报,怎么办?
我相信每个善良的人初始动机并不是想要回报。那是待世界的方式和态度,是非常优秀的品质。
虽然隐约是期待回报的。
如果善良,被人欺负,被人利用。
这并不是品质的错误,你不需要转变自己的品质,那是你的闪光点。
你很优秀,如果遭遇了不良人,就对自己的品质产生质疑和否定,实在可惜。
我们只需要稍微修正一下:带着开放的心态去拥抱世界,相信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和你一样的善良。
同时仍有一小部分人需要小心识别。那些可能利用欺骗你的人,当你识别出以后,把你的善良和态度装上防护,不要对他开放。
识别的过程中,可能会有错识,我们付出惨痛的代价,对方也可能伪装,但这就是我们成长的必然经历。
不要因为有可能会受到伤害,就把自己的心全然收缩,全身武装起来,把自己变成刺猬,丢失了自己的核心品质。
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到身边。
坚持你的优秀品质。很快你就会发现自己身边全都是善良的人。
天赐佳名网,国学周易八字百分美名网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cjm88.com/11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