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宝鸡,银凤翔,不如岐山一后晌!

岐山周公庙碑林铭文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 《诗经·大雅·卷阿》
诗经中描写的这个有凤凰鸣叫的美丽地方就是岐山。

周原远眺
凤鸣岐山,兴周八百年。
岐山位于关中西部,隶属宝鸡市,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古代医学巨著《皇帝内经》和哲学经典《周易》的诞生地,大禹鼎和毛公鼎均出于此,岐山素有“周礼之乡”、“青铜器之乡”、“甲骨文之乡”、“转鼓之乡”和“陕菜之乡”的美誉。

陕西岐山县京当乡贺家村西壕出土青铜鼎

陕西岐山县京当乡贺家村出土青铜戈甗(甗:yan古代蒸煮用炊具)
岐山境内北有周公庙,南有诸葛亮庙。周公庙建于初唐,现存古建筑三十多座,是宝鸡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

岐山周公庙八卦亭

岐山周公庙大殿门柱午后阳光
“天人合一,以民为本”,是《周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礼立序,以乐致和,教民稼穑,以农立国,周文化中所包含的各种典章制度,礼乐制度和思想道德规范成为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统治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及儒学源头。
在周文化熏陶之,岐山人的衣、食、住、行,无不打上周文化的印迹。
“周原盶盶,堇茶如饴”。岐山南接秦岭,北枕千山,中部为广阔平原,自古肥沃丰茂,适宜农业生产,自古盛产小麦,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
清末民初时期,岐山县的手工业、商贸发达与繁华程度远超宝鸡、凤翔等地;县城有营销挂面的顺天成号,传统风味名店三义馆,臊子面馆和著名的山西会馆等。

岐山周公庙屋宇顶部砖雕细节

岐山周公庙屋宇顶部天际
岐山亦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
岐山沧沧,渭水泱泱。古人亦用“南控褒斜,西达伊凉,岐雍高峙,千渭争流”来形容当时岐山地理位置之重要。
岐山是我国文明最早的起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风俗文化绚烂而鲜明。
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气候温和,主要农作物是秋播夏收的冬小麦。《本草拾遗》中记载:“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小麦营养价值很高,所含的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健康很有益处。

周原夏季收割中的麦田

周原今年麦收场景

关中今年夏收的第一笼新麦面馒头
中国的面条是在周代“礼面”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秦汉时代称之为“汤饼”;隋唐时叫“长命面”,意为下入锅内久煮不断;宋元时代又改称为“水滑面”。

关中手擀面现场

露天晾晒的岐山挂面
秦地谚语云:“一碗面条一折戏,看了秦腔去种地”!陕西是面食的天堂,面是陕西人的根。关中人爱吃面更会做面,对面食的感情渗透于骨血之中,从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面食种类。
按样式划分,比较著名的有岐山臊子面、乾县酸汤挂面、渭北油泼辣子biang biang面、三原疙瘩面、大荔炉齿面、韩城大刀面、耀县窝窝面、蓝田棋花面、西安箸头面、菠菜面等等五花八门,不可胜数。

香气四溢的关中油泼面

关中面食佐料一瞥
若按地区划特色来看,西府(岐山,凤翔一带)的面条讲究一个“细”字,最细者似丝线,谚语谓“擀成纸,剺成线,下到锅里莲花转”;东府(大荔一带)的面条讲究一个“宽”字,最宽的有六厘米左右的裤带面,被列为陕西十大怪。
另外还有其他面食,如乾县锅盔,蒲城椽头馍、渭南时辰包子,石头馍、饦坨馍、水煎包、蒸饺等等。

关中集市上刚出锅的水煎包

关中渭南地区初春时节的野菜馅蒸饺
而对于关中女性而言,会做面更像是一种教养,女性作为家庭的主角,擀面是必备的手艺。能否做出一碗美味的手擀面,是评判新妇贤惠与否的条件之一。和面,饧面、擀面、切臊子、熬臊子、剁辣子,宽阔的木质大案板和长近一米的枣木擀面杖,伴着关中女人麻利的一双巧手,任各种食材闪展腾挪,让一碗普通的面条幻化成绝顶滋味。
这不仅仅是一碗面,更是实实在在的烟火日子。

诱人的关中“ biang biang ”面

关中集市上的石头馍

家常的关中臊子面
臊子面是在唐代“长命面”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历史悠久,享有盛誉,是关中常见的风味小吃,内容丰富,味道鲜美,其中又以岐山臊子面为翘楚而声名远播。正宗的岐山臊子面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著名,醇柔酸老的本地调味醋是其画龙点睛的灵魂所在。这是一种平凡而酣畅淋漓的北方味道。
臊子面在关中地区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婚丧嫁娶,孩子满月、老人过寿,还是逢年过节,接朋送友等重要场合都有它隆重的身影。
手捧着面条的关中人,内心笃定而丰盛,有一种自给自足的踏实与快乐。

关中农家案头一隅
一碗面,见证了每一个关中人最为重要的人生时刻。
它融于血脉,溢满乡情,是广阔的渭北黄土高原之上维系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坚实纽带。
地 方 风 尚 长 物 关 情

天赐佳名网,国学周易八字百分美名网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cjm88.com/2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