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五行属什么属性(国字五行属什么寓意)

第十八节

中国汉字探源工作中采用什么样的认识论与方法论问题被提出之后。第一个文字符号产生的年代计算问题,似乎就不再那么重要了。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第一个”序数所形成的数 列性认识的内容,仅仅表达了人类对自然事物认识的一种方法。只是人类对混沌世界中万物分 类认识的一种属性分析逻辑。而不是物质的演变过程。

它展示了与属性判断逻辑的相关性、与 物证推理逻辑的无关性。“第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是专一的指首个,它表达的内容是等第 次序居首位首位的,或者形容程度最深或者最重要内容,称谓第一。“等第”在中文里的解释应该是等级次第。谓分等级划分层次。汉代之后这个词在唐代科举时仍然被使用,把由京兆府考试后选送前十名升入礼部再试﹐称为” 等第”。也就是说,“第一” 一个等第的优选过程。在人类的知识认识层面上,它是一个等第优选出最深刻、最重要的首位认识过程。

这样,我们对汉字的认识,就不是简单的第一个字符符号在什么时候出现的问题了,而是 一个如何在不同的语言文字符号表达的内容中,优选出一个最深刻可以表达知识内容的符号产 生的问题了。这样,我们可以说在汉字之前,可能存在一语多字,一字多写法的特定时代。汉字的 文字改革只是在一字多写法的优选过程中,确定了一个最能深刻表达语言境界、最能表达知识 体系的科学内容的字而已。而它的优选法则,就应该是汉字《六书》的原则。

汉字在汉代进行的“等第优选”秦代的统一六国文字并不在一个“文字改革”的知识层 面上,从知识体系文字改革的一致性来看。秦代的文字统一,用秦字取代了六国的文字不 同。而汉字则通过《六书》文字改革原则,对中国文字进行了一次系统的“等第优选”。它具 有了更好地承载中国优秀的认识文化体系内容的先进性。所以,汉字与秦前文字来比较,它更 具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统一性。

从这个认识层面上来看,中国文字的发展史,并不存在一个文字符号被发明之后,就一成 不变的流传到现代的可能性。所以,文字变迁的历史可以划分为汉字优选属性的文字改革国 家统一后进行的文字制度改革两种种类。而国家统一后的文字改革所引发的文字变迁,更多的 反映了国家制度统一的行政化内容。而文字依据《六书》原则进行优选的文字改革所引发的文 字变迁应该是文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进步。展示了更多的与知识体系的统一性。更能深刻地承 载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从文字考古学挖掘出来的秦前文字的资料来看。夏、殷、商、周都有不同的文字变迁。那么 这种文字变迁, 属于国家统一文字的改革呢? 还是文字与知识体系形成的体系性优选呢? 我 想, 这才是汉字探源工作需要细致研究的内容。而一个字符,一个字音、一个字义的变革, 仅仅 是中国文化长河中不同流域的一滴水。而一个古墓,或者一群古墓中挖掘出来的文字符号集聚 在一起, 也只能称得上是当时那个时代文字学中的一杯羹。一滴水或者一杯羹的研究成果来 探源汉字文化的这条流淌了数千年的河。得到的只能是一滴水的属性与一杯羹的味道, 而无法去理解中华文化远古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虽然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 但是, 一杯羹永远也展示不出江河奔流的气势,永远也展示不出来江河容纳百川的气概。

从学术上来讲,研究字符的存在与否,只能是以一个字的物证推理逻辑成立的。并无法走进文字体系与语言体系的关联关系研究领域。更不能对人类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对自然认识的进步过 程作出旁证与得到准确的结论。从认识世界、认识宇宙、认识自然的方法上来说,这种研究字符的单一考古方法,恰如沧海拾贝,找到了一个贝壳就认为了解了大海。至于贝壳的由来则仍然是一无所知。如何通过贝壳的研究来探索大海?如何通过一个贝壳的启迪来探索天、地。探索天、地、人与万物生存的自然?

文字学, 语言学, 承载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知识宝库。如果它们脱离了对人类 认识世界过程中形成的知识宝库的表达能力。它肯定不能称为一种好语言、好文字。
所以,一个好的语言体系,与一个好的文字体系。它必然与一个高水平的知识宝库紧密的关联关系在一起。而一种文字的探源工作,自然也离不开对形成它表达能力的知识宝库,并且密切与其结合在一起。单纯的研究符号产生的年代而不去研究形成它的知识体系,不去研究它所表达的知识与认识世界的方法。对于语言、文字的继续发展还有什么价值可言了吗?

甚至把文字考古学继续划分为:古文字考古年代鉴定学、古文字构形学、古文字比较学、古 文字高科技鉴定手段学。甚至把遍布中国各地的 19 种考古学文化的 100 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分为上百个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地专科科学。研究的内容也仅仅是在研究刻划在陶器上的陶文。

那么,陶器产生的年代我们可以通过高科技的物证手段准确鉴定出陶器生产的年代。但是,陶器上的符号,也可以利用这个物证鉴定,证明陶器上的符号与陶器是同时产生的吗?陶器上的符号当然可以被证明是在制造陶器时被刻画上去的。或者是用绳子结成的花纹反印上去的。但是,可以肯定的说,符号的发明时间与使用多长时间之后才被刻画在陶器上, 绳子结制的绳纹结制出来的时间与应用了多长时间之后才被印在陶器上是不应该依据陶器制作的时间来进行物证逻辑判断的。这种物证推理逻辑本身就存在陶器与符号并非相同属性的错误。大家都知道, 符号非陶器, 陶器也非符号。陶器的物证所产生的年代性, 并非符号产生的年代性。但是,可以断定的是符号的产生与使用,肯定在陶器产生之前。至于究竟之前了多少年?则是陶器根本无法通过物证推理逻辑来进行表达的问题了。

这样一个时间判断上的重大错误现象。居然在西学东渐后一百年来被视为汉字文字考古学的科学逻辑准则。以陶鉴字,以陶定文字产生的年代。并结论最早的文字产生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 8000 多年的历史。这种指陶为字产生时代的荒诞无稽性,并不次于历史上的指鹿为马更为可笑。但是,却被文字考古学所延用。岂不怪哉。

二〇一三年六月十八日 长春市

第十九节

汉字探源工作的定位点,应该定位在汉字产生汉代。汉代之后的文字称为汉字。而汉代之 前的字则不能称为汉字。所以, 汉字探源工作的重点解决的问题是: 为什么在汉代能诞生汉字。 它先秦文字有哪些区别与变化。这些区别与变化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进步性、还是反映了产生其汉字的知识体系的退步性。这些区别与变化增强了汉字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般知识的表达能力?还是减弱了汉字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般知识表达能力?

为了探索这个问题,我们必需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对世界产生第一认识说起。也就是说,“第一”的等第次序认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是从一个什么样的认识方法中诞生的呢?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看到的都是太阳东升西落。人类与自然万物在地球上出现的时候,仍然应该看到的是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旦夕的自然变化。每个刚刚出生的人,或者有了认识事物的能力之后,他们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并不是谁是人类产生的第一个人是谁,他们除了认识自己的父亲与爷爷之外,不可能见到或者再去认识更古老的祖宗。更不会愚蠢的去探索谁是产生人类的第一人。同样,人类也不可能从太阳第一次从东方升起是什么时候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起始。那么,活着的人类最需要的知识认识应该是什么呢?

活着的人类最需要的知识认识应该是对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进行时间与空间化认识。需要找到认识大自然变化的时间规律性空间方位规律性。用句最普通的话来讲,人生下来之后最先认识到的应该是认识生育自己,扶养自己的爹妈。能找到自己赖以生长或者能够存活的家。也就是说, 一个人的“上下,左右、前后”认识具有先天的属性,而辨别“左右,前后东西南北”的自然方位关系,则是需要空间属性的一体化认识过程。一个人由生到长,由天真幼稚到成熟,由强壮到衰老,最后死亡是自然的属性。但是,它自然中的昼夜旦夕,春夏秋冬,年复一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关联关系。则需要一个时间属性的一体化认识过程。

所以人类的知识起点,应该是第一个时间认识、第一个空间认识、第一个时空合一的体系性认识。而第一个空间认识,并不是第一个空间的何时存在为起始的;
第一个时间认识也同样不是第一个时间诞生为起始的;
第一个时空合一的体系性认识同样不是第一时空最原始产生的时候为起点的。而是在大自然客观存在的条件下,人类如何去认识它,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认识它的问题。

现代西方科学理论把“第一空间,第一时间,第一时空体系”作为人类认识时间与空间的起 始点的探索,走进了宇宙大爆炸宇宙堆栈两种不同猜想之中。而中国传统文化对时间的第一认识则找到了中午的存在。对空间第一认识的探索,却精准的找到了北。后继在日晷上又精准的找到了东西的方向性,找到了昼夜旦夕的四象性,找到了春夏秋冬的时间轮回性与空间属性变化的寒暑轮回性的统一。

显而易见,中西方文化的内核具有“第一个”物证逻辑推理判断“第一个”属性认识方法推理判断的差异性。拼音文字的产生则是语言中具体声音的存在并用符号作出了记录, 它可以说是“第一”物证逻辑推理的继续。而汉字的产生则是承载了“第一”等第的属性认识方法所产生的判断方法认识逻辑。
两个不同的文字体系,承载着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承载着不同的对一般知识的表达能力。

所以,在现代西方现代科学“第一个”物证逻辑推理走进了猜想与假设的矛盾百出、无法自圆其说的时候,才想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第一”属性认识方法推理判断知识体系的先进性。也可以说,这是继西方文化对中国远古时代“四大发明”肯定后的,又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科学性的全面肯定。

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对汉字探源工作上的文字考古学探索方法,并不是西方现代科学所需要的东西。因为西方的科学家们不会愚蠢到不知道陶器生产的年代鉴定,陶器上所刻划的符号所产生的年代根本不是同一个问题。一个符号作为文字使用多长时间之后,才能被刻划在陶器上进行大众化的传播,是需要一个产生、使用, 公众统一认识、公众统一应用过程的。起码需要有一个“文字改革”或者“文字统一”行为过程,这个过程有多长,虽然可以肯定在陶器生产之前的年代, 但是, 它究竟有几十年,或者上百年,上千年,都是无法通过陶器的年代鉴定来表达的。那么,现代西方科学家与跟在西学后面爬行的知识权威们为什么还是一味的鼓吹这 样的文字考古方式来研究中国汉字的起源呢?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只有一心跟在西学后面爬梳文字考古学的专家们执迷不悟了。

二〇一三年六月十九日 长春市

第二十节

汉字探源,应该与中国传统文化探源一个不可分割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产生,才是汉字形成的根本属性,才是汉字产生的源泉。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体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呢?

具体的时间可能说不清楚了, 但是, 有一个节日却流传到现在, 这个节日是什么节日呢? 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有什么关系呢?对此很多人有不同的解释。我也曾经为这个节日作过一首小诗,来说明它与中国传统文化起源的关系。现在把它原文复制于下:

端午探源

端午节至论纷纷,

粽米龙舟民俗情。

世人皆知屈原事,

不知远古天地分。

五五之数正中,

时空轮回始传承。

斗转星移端子午,

春秋四季正时空。

端午节在每年夏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民间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门上挂菖蒲的习俗。古代儿童于端午节还要系上一条项索。称为端午索

这一节日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是为了纪念战国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约前 340-约前 278)。战国楚诗人。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初任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推行“美政”,改革政治。后遭旧贵族谗言攻击,被迫去官。楚顷襄王时,被放逐沅湘流域,终因理想无从实现,遂投汨罗江自杀。作有《离骚》、《九章》、《天问》、《九歌》等篇, 开创了楚辞”这一诗歌样式,对后世文学具有极大影响。

另外一种说法是端午节自古有之,为的是纪念中国人对天地认识的一种端午方法。及取中之道。以正午之端正为认识时空的起始。故有《九数》出,以五为中,万物之正则出。故有直者不曲不折为其向,向对、向反其相,曲折之轮回谓其象的向、相、象属性基础之学诞生。而后又形成直而折之轮回而为方,曲而不直之轮回而圆的两种不同认识。

随着这两种认识的矛盾深化, 发生了共工与颛顼的直地周天的认识分歧。于是发生了共工头触不周山倾、女娲补天等故事。周朝以周天的理论袭先天八卦中八八六十四卦为周。推行天数论、并用于占卜之术。使这种扩“端午正则”来认识天地的方法被废弃。但是,在民间仍然保留了纪念端午认识天地方法诞生的节日习俗。屈原是代表“正则”端午认识天地时空观的文人。他之所以选择在端午节去投汩罗江自杀也与他主张“端午正则”来复兴《九数》之学中的五五为中正之始的学术主张,以及他毕生宣传传统文化理念存在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屈原以身殉江遇难,又恰逢五五祭典端午之时,更激起了民众对“端午正则”认识天地方法之祭祀之情。兼顾了对屈原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的探索之情。

端午祭祀,中国远古先人发明“端午正则”认识天地之法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流行的一种祭祀活动。并不是从周楚之时才开始有的, 远在商殷时代就已经盛行。故有周灭商之后, 商王儿子殷子外逃高丽之后把这种端午祭祀的习俗也遗传给了邻国。

“端午正则”是一种非“第一个”物证逻辑认识论产生的认识世界方法。它以两个相对的属 性之“端午正则”而为中,以中为首要认识与重要认识为知识后继认识的起点来认识世界的一 种方法。这种认识方法的数学理论框架就是河图洛书。它所产生的二元论就是天圆地方。它所产生的多元论就是周天历度。以及盖天论、喧夜论、浑天论及其星象学,天文学的理论体系。从这个认识层面上来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属性就是端午正则所产生的一个中字, 与围绕这个中字而产生的向、相、象的属性认识方法与知识体系,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
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难找到“等第次序”上的第一第二认识论。只有太极、阴阳、三焦四象、五行、六气、七阶、八卦、九宫。虽然名为九数, 但是展示出来的则是: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的基础逻辑。

“第一个”物证论认识世界的知识源头在诸多相互矛盾的猜想与假设中,可以说已经进入了 没有办法再通过寻找“第一个”物证的探索成功来得以证明其逻辑体系的完整性了。

也可以说 这样的认识世界方法形成的知识体系已经走进了牛角尖。他们需要一种新理念, 新的认识世界方法。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属性思维方式与认识世界的方法正是他们梦寐以求想得到的思维方式。

但是,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科学从挖掘传统文化的进程中崛起,而是想把它嫁接在现代西方科学 理论的基础上,为西方现代科学开创出绝处逢生的新路,所以,他们在中西方文化合璧的大招牌下,希望中国走一条中西方文化相结合的道路,既不废弃西学东渐的成果,又能使西方现代科学文化体系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的知识启迪。
于是,他们明明知道陶器碎片的年代鉴定出来的科学性,对于陶器上的符号产生年代的认定已经是非常不科学的了。但是,他们仍然使用刻在陶器上符号的时间来等同这个符号的创始时间与产生时间。其目的仍然 是让中国的汉字探源工程继续跟在西方现代科学后面爬。阻止汉字探源工程中知识体系与认识方法方面的全面探索展开。那么,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文化策略来开始汉字探源工作呢?

第二十一节

汉字探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是一个密切不可分割的问题。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与产生它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研究,则是汉字探源中的根本属性。

前面文章中我们讲了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世界、宇宙、自然的方法是有别与现代西方科学的 “第一”物证逻辑认识世界的方法的。而是通过属性的向、相、象的端午中正性形成的三焦关联关系来认识世界的。虽然东西方文化中有空间可以用长、宽、高度量, 时间可以用钟表来度量的共同认识。但是,一个是拿来古埃、古希腊提几何学知识体系之后,在数学各科和物理学中广泛的应用而产生的西方现代时空观。

而中国的原始时空观形成则是在端午中正的属性科学认识方法产生后诞生的。所以, 空间的认识必需是先有中端的存在,才能产生长、宽、高三直合一的空间表达体系,时间的认识必需是先有正午的存在,才能建立钟表时刻表达的体系。所以,我们可以归纳为
空间的属性为直,三直有中才为端。
时间的属性为曲,曲有轮回之始终而为正午。
直之中端,
曲之正午,在日晷上可以二合而一。
产生准确的空间东西南北的方向认识、与昼夜旦夕被划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

所以,我们可以说,“直的中端,曲的中午”中国传统文化对空间与时间认识的一种起始的方法。端正中午合称端午,是这种认识方法的一种最恰如其分的称谓。用这种称谓命名的 节日自然是对这种认识时空的方法表达纪念与传送。在数学上表达这一思想内容的作品是河图洛书。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推测,在产生河图洛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端午节了。与其同期产 生的还应该有太极阴阳八正图。先天八卦四版本不同的变化等内容。它们都是端午文化的后继性发展过程。

当直、曲的端午认识, 进入收敛与发散属性的相对认识层面上的时候,“曲可周而复始”,“直而发散不收”的两种不同认识分歧就产生了共工与颛顼之争。引出了共工以头触不周山倾的故事。使周而复始的属性认识占据了文化主流。于是,女娲用五数重新端正了中端与正午的时空观, 引出了女娲炼五色之石补天的故事。其实是制定了曲直两种认识世界的理论方法进入四象认识层面后的一次万象更新。在这个认识层面上,
直可折而复始,
曲可乂攵而不周。使古代的简单“直、曲”属性认识进入了钟鼎文化的新知识时代。
所以,在这个时代出现了尧舜盛世, 星象、天 文、历法、中医、酿造、冶炼、陶瓷、农耕、文字……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形成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奇观。

至殷、商之后,“直、曲”的文化斗争就变成了封建文化垄断的一种神权天授信仰。周天数与天命的后天八卦理论奠定了封建文化垄断的基础。对先天八卦文化中的周而复始认识绝对化, 推行了周历周法。并以《易经》称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至春秋后,中国传统文化进入了一个挣脱《周易》束缚的百家争鸣时代。出现了对先天八卦时代的“直、曲”属性认识的不同派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难得的一次文化复兴时代。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的是“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秦始皇二十六年汉武帝太初元年 共行一百十七年。

周秦之变,从社会制度来讲, 虽然可以说是封建帝王垄断制度的延续。但是, 从文化属性来看, 仍然存在“直、曲”两种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争议。而且他们采取的手续都是血腥的。一个是八百年天下独传《易经》一书,一个是焚书坑儒实行文化变迁。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走向了“直、曲”属性认识的分裂时代。

汉代在经过周、秦两个朝代的文化变迁之后,认识到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必需要从根源上来解决问题,不能再过分的强调:“直而不周”,“周而不直”的偏激理论了, 因为这样的发展下去, 中国文化的根就会难以再去寻觅了。

所以,在汉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历法、天文、经学 ……都全面的进行了补救性的挖掘与探索。并在这个基础上, 对汉字进行了追根朔源性的“文字改革”。这次文字改革除了《六书》的汉字改革原则之外, 更重要的就是它把中端, 正午的中国传统文化认识方法,具体文字表达能力化了。先天八卦四版本继续变化的文化内涵通过文字的结构性作出了精辟的继承。所以,端正汉字与秦前文字的一个最重要的改革内容。
所以, 我们对汉字探源首先应该作的工作应该是汉字的方正性的来源是从哪里起源的, 汉字笔画的八 卦属性的源头起源于何处?这才应该是我们要研究的根本问题。

二〇一三年六月二十一日 长春市

第二十二节

汉字探源的研究方向性问题, 我们在上一节中讲了,汉字的方正性与笔画的组合性。那么, 汉字的方正性与笔画的组合性的产生根源是什么呢? 我们把它归纳为两个原因:
一是中国远古人类对世界的最原始时空认识的端午取象,并用其分别认识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方法。
二是先天八卦四版本的持续后继变化性在文字学上的应用。所以,汉字在《六书》之外的内容就是方正性属性组合性的完美统一。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端午的认识, 除了端午节之外,原始的垒石结绳、河图洛书、天圆地方、周天历度中的这方面内容都已经被先天八卦先天八卦的封建文化变革时代的天下独传《易经》一书八百年的历史, 阻隔在钟鼎文化时代了。甚至,连为什么后天八卦只有一个版本, 而先天八卦为什么会有四个版本? 这样的文化问题都已经淡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主题。也可以说在商周文化断代之后,中国人只知道有易经,而不知道还有“连山”“归藏”与先 天八卦四版本的继续变化性,不知道钟鼎文化时代还有过端午时空一体化认识方法等更多的钟鼎文化内容了。

汉代文化可以说是对《易经》八百年的天子神权天授的垄断、秦始皇焚书坑儒文化统一之后的又一次春秋文化复兴。但是,汉代文化复兴又春秋时代的诸子百家蜂起争鸣的百花齐放有所不同。不是各个不同见解的学派竞相崛起,而是对先秦前的文化作了系统的探索性整理、与源头性的挖掘。所以,汉代的学术研究多称《经学或者“经家”。与春秋时代众多具有创新为主题或者另立学派的文化发展主流来讲,汉代文化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循规蹈矩的一 次大规模的全面继承性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很多应用科学中的理论体系适用技术的典章, 虽然要传说中, 产生的年代比较早, 象《内经》《素问》等流传下来的版本, 则多出于汉代文化的整理后版本。

但是, 汉代文化仍然是中国封建文化发展历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必然无法彻底的摆脱 封建文化的《易经》源头所带来的影响。也不可能去动摇神权天授的天子文化垄断的理论。所以, 有很多这方面的理论内容,尽管在具体技术层面使用了, 但是,却不能对它进行理论上的 归纳。汉字的方块字产生根源,与笔画的先天八卦可持续组合性的应用。则是没有人敢明文写进《六书》或者《九数》之中的。但是, 这些具体内容在文字改革过程中的应用, 所产生的文字结构属性, 则是一种不言而喻的最高深表达方式了。所以,汉代以汉字所形成的文化体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应用性与代表性。直到现在,在很多国家仍然把中国话都称为汉语, 中国字称为汉字,把中医称为汉医、把中药称为汉药……。足以显示出汉代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始终贯穿着用“直、曲”两种属性去认识世界、宇宙、自然之间的分歧与争辩的过程。也正是这种争辩过程的存在,又促进了“直、曲”两种属性认识世界、宇宙、自然的方法论的升级与进步。

从天文星象认识过程中的: 盖天论、喧夜论、浑天论的进步与更新换代。从属性数学的垒石结绳、河图洛书、天圆地方、周天历度的体系性完善。它们都反映了“直、曲”两种属性认识进入向、相、象综合认识的进步过程。

从“曲而非直, 直而非曲”的绝对化二元论认识层面,到“曲可周而复始, 直可向对而为相”的运动抑扬、更相动薄认识层面上的时候,“曲周”,“直相”出现了有限运动过程的统一可认识性。
但是, 进入“曲周乂攵”而接可为相, 直折而接可复始成周的新认识层面之后。直、曲在象认识层面上又产生了继续组合的属性不同。并且由此产生了先天八卦四版本的持续变化性。这种属性认识是不同层面上的不同认识结果, 构成了钟鼎文化时代的科学理论体系。使中国在遥远的古文化时代就产生了世界上最早期的人类文明与繁荣的尧舜时代。与直、曲属性认识论为发展主线的中国传统科学理论体系。那么,直、曲两个属性在不同的认识层面上的认识是如何被统一在一起的呢? 端午时空一体化认识法则, 则是直、 曲两种属性二合而一的时空认识方法。

《易经》后天八卦对先天八卦篡改后。反映这种属性变化科学的《九数》认识方法论,与直、 曲属性几何学,则被八百年天下独传《易经》一书的封建文化垄断形成的商周文化断代而失传了。

但是, 民间仍然流传着端午节的祭祀喜庆习俗,先天八卦四版本的卦图仍然在民间有所流传。各种实用技术与各个行业中仍然保存了这种认识方法形成的技术,用师徒相传的形式世代传授。则是汉代进行“文字改革”中汉字端正化,正形化,笔画八卦结构化的重要知识来源。正是这种文字改革具有知识结构的先进性,认识方法的原始端午性。通过笔画的先天八卦继续变化的四象性,对人类认识自然得到的知识体系,就更具有了属性同步表达的先进性。
这也是汉字具有其它文字所不能具有的对属性知识体系高水平表达的特殊性。所以,汉字探源工作的最根本属性探索,应该放在方正文字与笔画组合产生的根本属性探索上,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整理,才能更有得于中国科学理论的“端午”认识方法论的探索与创新。

二〇一三年六月二十二日 长春市

第二十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八卦理论,在汉代的经学家挖掘与整理之后,把易经的六十四卦形成的 司天在泉的圆周排列次序,依据钟鼎文化时代的天圆地方理论,分别把先天八卦的方圆论表达 为两种结构形式,
一种是六十四卦的圆周结构理论,
一种是六十四卦的正方结构理论。使天圆地方说,具体化为两种不同的六十四卦结构。

两种不同的八卦继续组合认识,是对易经把后天八卦绝对化圆周认识的一种补充。是对先天八卦在钟鼎文化时代形成的天圆地方学说的一种挖掘与继承。同时也为汉字改革奠定了一种认识理念上的基础。因为在圆上任意两点之间的关系都必然产生一直。三点之间的关联关系又必然产生六折。六折合一可形成三焦之唯一的形貌。

但是, 圆的中属性的认识产生, 则是一个点。在现代数学中称为圆心。任意两点之直与任意三点之折, 除了勾股弦之间的特定关联关系之外,不再具有其它的直观规则性认识产生。所以,圆 上任意一点,都有另外一点通过圆的中点与其相对。所以,中国原始对中的概念认识通过圆得到的则是一个唯一的点,西方数学称为圆心。它不仅仅是中的最小认识起始,同时也是圆周上 所有点共同产生的“中”唯一属性。

方的属性认识则与圆有所不同。四方之合,中间仍然可以找到十字表达的一个交点,为四方之中。但是,它不再是唯一的。它不仅仅是四合之言的中点。同时也是四方合一的大方的中点。而且四方在大方之中,大方之中有四方。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大方为四方之中。中字的含义则圆的圆心唯一性,扩展到方属性中的二元性。而且这种二元性的继续变化具有持续的连续性连贯性。甚至在它继续变化后仍然所有数数的继续性、及数数,记数,识数,算数的规律性。

这样,我们方认识直观的可以分解为: 横、竖、撇、捺。
圆认识分解为点、折、弯、勾。
方圆的属性分解为两个四象属性表达体系。
依据先天八卦继续存在四版本变化的原理,进行方块文字的多元性丰富表达能力的一个新领域。八种基础笔画具有良好的数数属性, 它可以数同,数异; 也可以异同兼数。形成最便捷的笔画查字的方法。
既可以通过相同笔画数目的方法来查找,
也可以通过不同笔画数目的方法来查找,为识字方法与数数科学建立密切的合一系统。

也就是说,中国汉字的源头,并不单纯是立足表达物。而是表达人类对物象认识的一种形 貌特征。形貌指的是表达形貌,它可以包括外形﹑容貌。风度,风格。即一个事物在不同的认 识范畴,不同的环境状态下,都有不同的字来对它进行表达。
这恰恰是汉字与拼音文字不同的地方,它可以不再借助语言来说明人类对这个事物的认识,而是可以通过字的结构性直接对事物的属性进行表达。

显而易见,这是一种对人类知识体系最佳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文字与知识体系的同步提升的二合而一方向。汉代产生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编的《说文解字》。它是以字为单位,按一定顺序编排,逐一说明字的读音、意义和用法的工具书。中国古代称“字书”。中国字的查字方法,笔画查找法,部首查找法,还有四象号码查找法,现代的拼音查找法。

四角号码查字法汉字查字法之一。笔形分为十种, 每种用一个数码代表,
如: 〦为 0; 一为 1; 丨、丿为 2;十、乂为 4;扌、丰为 5;
口、囗为 6; ┏、┗、┓、┛为 7;小、忄为 9。
根据所定规则,每字按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四个角的笔形得出四个笔形号码,为区别同码 字,在末尾加一个” 附号”,按照号码的顺序排检。称为四角号码查字法

由此可以看出,汉字的结构性,在笔画的结构基础上,组合成部首,部首具有特定的属性内容,或者表达一种属性关联关系的组合,在现代也称为字根
由字根的进一步组合形成字元。
由字元的再结构则成为文字。
也就是说,它具有四个层面的继续变化性。以二字元组合的规则来讲。它遵循着上下,左右, 内外的三焦组合法则。
二字元组合二字元组合的法则,
三字元三字元的组合法则,
四字元四字元的组合法则。
通常五字元组合是一个极限,
在汉字中,五字元组合的字已经非常少了, 但是, 为了保障属性二五一十的对联关系与相对性, 如 输赢两个字仍然保持了二元字五元字的对障结构。

由此可以看出, 中国汉字与笔画组合, 部首组合, 字元组合而成字, 在一定的数学关联的限定下产生的。也就是说,《六书》只是文字的一般结构标准。而它真正表达的核心知识内容则是数学的《九数》。从这一认识层面上来说,《九数》才是汉字产生的根源。

二〇一三年六月二十三日 长春市

第二十四节

汉字的源泉, 字、数、属性、形貌一体化构成的一种综合表达能力, 它所承载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垒石结绳、河图洛书、天圆地方、周天历度的知识体系, 与《九数》承载的认识世界、 宇宙、自然的方法论。所以说,汉字虽然产生在汉代, 但是它的渊源却源远流长,它的表达能力与表达的知识范畴却博大精深。

于是,我们可以确定汉字探源的主要方向,应该研究两个问题。
一是汉字表达一般知识能力为什么与它所表达的知识具有持续不断提升的同步持续变化性, 它是通过一个什么样的属性结构框架产生的。
二是汉字表达的知识体系是一个什么样的知识体系, 这个知识体系为什么与西方现代科学产生了壁垒现象,它又是依据什么样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产生的。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对汉字探源工作可以作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对中国传统文化在钟鼎文化时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直、曲两种属性认识不同,形成的文化 变迁为主线。重新探索垒石结绳、河图洛书、天圆地方、周天历度的属性关联关系的数字化认识, 与几何认识所展示出来的几个不同认识层面上的具体内容。以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商周文化断代为挖掘起点,
上朔先天八卦四版本继续变化的方圆属性变化过程。
下联汉代经学家们对先天八卦进行的方正解。
重新梳理钟鼎文化时代产生于方圆理论的直、曲属性三个发展阶段与先天八卦理论体系形成的关联关系。建立“等第数字、几何形貌、属性向、相、象一体化”来认识世界、认识宇宙、认识自然所得到的知识体系。完善太极、阴阳、三焦、四象、五行、六气、七阶、 八卦、九宫《九数》理论。进尔探源使用什么样的文字才能达到表达这个知识体系的最佳能力。

文字对表达一般知识的最佳能力, 必然来源于文字结构系统与知识结构体系的同根同源一脉相承。也可以说文字就是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知识体系的表达完全需要文字表达能力来承载。文字就是知识体系的记载,知识需要借助于文字来传播。

所以,学习知识就要先识字, 懂了文字在语言之外的认识方法体系与逻辑体系。才能走进这种文字承载的知识领域。也可以说文字打开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人类通向最高知识殿堂的一座桥梁。

正是文字与人类知识进步的这种特殊的关联关系属性,封建文化的愚民政策时代,就把文字避讳当成了一种统治手段。八百年天下独传《易经》一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 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 现代科学的层层考试制度,都是规范文字与知识之间对常规语言之外的认识方法与推理逻辑的一种限定。

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虽然也经历了多次“文字改革” 的变迁。我们还是要说汉代的“汉字改革”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中难得的一次成功。因为它在汉字改革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整理与继承。

汉字的成功改革, 与中国传统文化全方位的整理与继承。使汉语获得了一个语言意境之外 的更广阔“意在语音之外”的发展契机。于是, 中国传统文化走进了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高 雅语音表达与“意在语音之外”的文字表达能力的开拓。形成了字形、字意、字音、字性四合而 一的新知识体系。并在这个知识体系的基础上, 产生了字、词、句、章的继续四象组合。使语言对影像情景的描述, 与人类心情的意境唯妙唯肖的结合在一起。产生了语音语言之外的更深远的意境。形成了成语、典故、俗语、歇后语……等不同的语言种类。

英语拼音文字的发展, 在近代也出现了“意在语言之外”的新发展趋势。但是, 由于文字表达能力的简单性, 却成了现代英语的一种陷阱。无法走进中国语言文字学中的成语、典故、俗 语、歇后语……等不同的语言种类的特定发展时期。无法通过文字的继续组合性形成新的成语、 典故、俗语、歇后语……等不同的语言种类。

我们之所以说汉语、汉字、汉文化是当今世界上的鼎级语言文字。就是它产生于一个博大 精深而源远流长的古老知识体系。而且与这个知识体系成功地结合成一体。它不仅可以对这个古老的知识体系的一般知识进行充分全面的表达。

而且与这个知识体系具有持续不断提升的同步持续变化性。因为它所承载的是一种属性数学认识世界、认识宇宙、认识自然的当今最先进 的方法论,承载着端午认识时空二合而一的逻辑推理知识体系,与中正、方正、方圆、乂攵的属性数学科学的分析判断方法。在人类科学需要更大、更快进一步发展的大前提下。

中国传统 文化知识体系也要更新, 也要发展, 也要进步, 所以汉字的表达一般知识能力的持续提升, 是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知识体系更快、更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那么, 汉字探源工作中, 什么是我们现代最需要的东西呢? 陶片上的符号研究并不能解决汉字、汉语、汊文化继续后继 发展的科学理念问题。它虽然也是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种骄傲。但是, 停留在四大发明的 骄傲中, 并不能改变中国现实的命运。更何况已经破碎的陶片上的符号, 又能给中国传统文化 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发展契机呢?

汉字探源, 汉语探源, 汉文化探源真的应该是一个文化策略体系中统一认识的当务之急问题了。#三星堆##汉字#

编后话

汉字探源二十四讲,今天就讲完了。希望读过本文的人,深思一个问题: 寻找长江源头古泉中一滴已经干涸的水痕迹, 能解决我们在已经被污染的滔滔长江水中, 取得合格的饮水问题吗? 对传统文化的饥渴, 是远古碎陶片中符号可以启蒙的吗? 甚至到了什么是糟粕, 什么是精华都难以分辨的时候,也只剩下以小品取笑的文化了,何处去寻找到一滴纯净的水?

二〇一三年六月二十四日 长春市

天赐佳名网,国学周易八字百分美名网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wg0318@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cjm88.com/3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