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分子培训心得

1

天气一天天暖和起来。教室门前的柳枝吐出了柳叶,一片一片由鹅黄变成了嫩绿。紧接着操场东边白杨树的枝头上,也长出了一片片青翠欲滴的叶子,它们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银光。

学校里要召开学习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校革委会先让各排选报代表,大彪和我很荣幸地被同学们选上了。经校革委会研究决定,同意我们两个作为二连一排的先进代表,去参加这次全校的大会。

午饭后,大彪来到我家,在东北角的旮旯房炕上,我和他坐在炕桌两边,开始写发言稿。我俩边想边写,一直写到下午太阳落山,才把稿子写完。

开幕式是在学校前面院子里北边的大会议室召开的。上午工宣队的领导陈大顺主任上台讲了话,下午分小组学习讨论讲话精神。

第二天上午分小组谈各自活学活用的心得体会。小组以连划分,在这次会议上我认识了许多的同学。二排有一个姓钱的女同学也作为代表来参加会议,是个外地人,她穿着一套军装,带个军帽,说起话来像打机关枪

在小组会上,每个人都按事先写好的稿子,讲学习的心得体会,我和大彪也照着稿子念了,当时这叫“讲用会”。最后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大会上发言。

在大会发言中,陈临录老师作为教师代表讲了在校加工厂搞试验,做烧碱时所遇到的各种困难,然后通过学习,把这些困难怎样一个个克服的过程。还有一连的一位同学,讲了他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努力学习的心得体会。接着还有几个同学作为年级代表,也上台讲了自已学习著作,用于实践的心得体会。

第二天早上,校领导做了大会总结,大会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

一九六九年十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我们排入团的有三个人,其它两名是大彪和女排长。

2

到了初二年级,我们排又换了班主任,是刘永植老师。

每天早上第一节课时,刘老师让我组织全排同学学习,当时也叫“天天读”。我点完名后,就领着同学们学习著作,或者念报纸上的文章。有时是一人读,大家盯着看。那时《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被人们称为“老三篇”,我先起一个头后,大家就开始齐声背诵。

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学校领导为了加强对我们的思想教育,使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决定搞一次忆苦思甜的教育活动。

一天早上,在学校前院会议室前,召开全校师生大会。校领导让同学们拿着凳子,按照连、排坐好。先是做忆苦动员,然后由陈世英主任念一份忆苦资料,说是引苦。材料的内容是一名解放军战士的一家,在解放前悲惨遭遇的经历。陈主任读到后半部分时,一边念一边哭,有几处都难受得几乎念不下去,下面听的老师和同学们也跟着哭,整个会场哭声一片。“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推翻万恶的旧社会!”的口号声此起彼落,一阵接着一阵,连站起来领着喊口号的老师和同学,也是哭着喊的。

下午各排分班开会讨论,针对早上的“引苦”让大家发言。同学们说:听了陈主任念的材料,旧社会真是太苦了,我们要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有了共产党的领导,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听党的话,千万不能忘记阶级斗争。

在这次活动中,有些排还在学校里吃“忆苦饭”。女排长对排里的工作很负责。她带着女同学们到学校的城墙上、菜园子里挖野菜,择好洗干净后用开水煮熟,再撒上一点从家里拿来的面,舀到碗里分给同学们吃。

她也给我端了半碗。因为新挖的野菜里面加了点面,撒了点盐煮熟以后,吃起来还很新鲜。但我啥也没敢说,可心里却在想:如果有人听见我作为排长,还说这忆苦饭味道还很新鲜的话,肯定要给我上纲上线,那事情可就麻烦了。

3

班里有个姓徐的同学,上小学时也在北街小学,上中学后我俩被分到了一个排。同学们都亲切的叫他尕徐。

尕徐父母都是老师。父亲叫徐宏声,在我们学校当老师,名如其人,徐老师唱歌时声音很宏亮。一次徐老师握着两只鼓锤,在鼓上一边敲打着节奏,一边唱了一首革命歌曲的第一段,这是我第一次听用鼓声伴歌,感觉打得很是欢快跳跃,同时还很新奇。

徐老师是我们连二排的班主任。他还选拔了连里歌唱得好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组建了一个合唱队。他教我们唱聂耳写的《毕业歌》《大路歌》《新的女性》等歌曲,有时也到大街上去宣传演出。一次在大什字百货公司门前演出,徐老师在前面有力地打着拍子指挥,我们站好队放开嗓子合唱了《国际歌》,唱得真是慷慨激昂,热血沸腾。

尕徐还有一个妹妹也在我们学校。因为有文艺特长,被选拔到了学校宣传队。

尕徐和我关系不错。中午回家吃完饭到了学校,我们就一起爬到学校北面的城墙上去玩。城墙上有好几个多年前城楼的圆型柱顶石,柱顶石很大,是用红麻沙石打凿的,形状像一个个厚厚的圆鼓。有时候我们坐在柱顶石上,聊着身边的事。有时候就站在高高的城墙上举目远望:南面是校园,北面是部队的营房。我看见在部队营房的马棚前,有几个解放军战士正在搅拌着马槽里的马料喂马。看着这情景,我不由自主总想起在挨饿的那一年,在我家大门前的青石头上,巷道里的那两个尕娃,低着头悄悄剥着从马粪里捡出来的黑大豆吃的情景……

尕徐也很喜欢音乐。他多次对我说过,他很想学二胡,可是没有二胡,这愿望就无法实现。作为朋友,我就把家里放的上面刻有龙头,龙嘴里含着珠子的一把二胡,背着大人悄悄借给了他。

4

那时候学校还提倡学生上讲台和老师一起讲课。一天早上,给我们排上《政治思想课》课的徐老师,下课后把我和另一位姓任的女同学叫到他办公室。说下一章节:《古代的封建社会》,他决定让我和这位女同学来讲。我俩说我们不会讲,徐老师说:“你俩别怕,我会帮你们的。”徐老师先给我们列了提纲,他让我们按照提纲加内容。还说上半部分让我讲,下半部分由女同学讲。

回家后,我找出一本以前的历史书做参考来写讲课稿。七拼八凑写了几页,回学校后拿给徐老师看。他看后修改了一些后说:“最好你再加点当前的内容和形势。”我照徐老师提的又做了一些补充修改。

俗话说:“无知者无畏” 。在一节《政治思想课》上,我就站在讲台上按照写好的讲义,一边在黑板上写提纲,一边讲,讲完后就走下讲台。下半部分由女同学讲,

女同学长得很是秀气,因为是北京人,普通话说得很是好听,听得出她的稿子准备得也很充分。讲完后徐老师走上讲台,肯定了我们的勇气和成绩,表扬了我们。当然也委婉地提出了我们的不足。

5

暮春时节,阳光从叶间撒下长长的斑驳影子,即温暖又凉爽。校园里的忠字台前,用钢管搭起了架子。蒋老师穿着豆沙色的大褂站在高高的架子上,他左手拿着调色盘,右手拿着油画笔在画毛主席像。画面上是毛主席穿着棕色军装,双手扶着天安门上的栏杆,两眼望着前方的一张半身像。上学放学我总要在忠字台下面站上好一会,看蒋老师站在架子上画画

从小我就喜欢画画。可惜当时在学校里没有美术这门课。我边看边想,要是学校开美术课那该多好,如果那样我就可以跟着蒋老师每天学习画画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到老师宿舍,看见蒋老师在木头条子钉的画布上,用广告色在画《白毛女》剧的茅屋布景。一看老师在画画,我就挪不开脚步了,就悄悄地坐在他后面静静地看,一看就是小半天。

那时在红园路两边,都有各单位用木条子钉的大批判专栏,为了好看,专栏两边还加了一尺五左右的边,用红油漆刷了。两边分别写着毛主席诗句:“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到了元旦或者春节时写上:“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专栏中间画有报头,用毛笔写的文章贴在报头的周围。下面写着主办单位名称。专栏上写的内容,隔一段时间换一期。

吃过晚饭,我总爱沿着红园路,从西往东一个个挨着看画的报头和插图,一直走到鼓楼下坡跟前。在鼔楼下坡东面的大街边上,有一块我们学校用竹席钉的大批判专栏,上面用木条子和牛毛毡钉了遮雨的顶棚。记得我们学校出的有一期专栏,是用水墨画的是几幅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剧照。我站在那儿看了好一会。

一次排里办大批判专栏,让我画报头。我回家后没找着报头样子,没有样子咋画呢?我忽然想起州文化馆在红园路的专栏上,有一幅新画的大批判报头很好看。尽管天色已晚,我也顾不得那么多,就拿着装有白纸的夹子和铅笔赶到专栏跟前,借着路灯的光线照着专栏上的样子画好了报头小样。第二天拿到学校放大后画到了大纸上,效果还挺好。

那时的我们,虽然进入了中学,比起小学生好像长大了不少,但有时也像个长不大的小孩子一样。寒假里吃过晚饭,我们就在巷道里你呼我喊叫上尕娃和丫头们,跑到红园路上去玩。

红园路两边的批判专栏和墙上贴的大字报很多。用胶水一层一层粘得也很厚。特别是对立派,今天你刚贴上,明天他又在上面压上一层。冬天的夜晚很冷,我们把厚厚的大字报揭下来,抱到路边上点着,胶水一遇上火,喳啦啦响,我们有时说笑着伸出手来取暖,有时喊着过来过去跳火堆玩。

有时来的人多,就分成两帮玩捉迷藏。因地方空旷无处可藏。我还想出一个既不用多跑路,对方又找不到的办法。那就是男女互相换衣服穿,尕娃们穿上丫头娃们穿的花棉袄,头上围上方围巾,丫头娃们穿上尕娃们穿的棉外套,戴上拉下来的布棉帽,因个子大小不同和走路的姿势不一样,你就是在对方眼前走过去,他也绝对想像不到你就是他要找的人。

6

一天吃过晚饭,我转到尕巷里住的一位朋友家,看到在他家堂屋中间八仙桌的玻璃板下,一并排压着十六开大小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斯大林的四张黑白像片,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一问朋友,才知道这是和他同排的一位同学用炭笔画的。我看见马克思的胡子、恩格斯的头发,特别是人物脸部的表情用炭笔画的很逼真。我默默地坐在椅子上,呆呆盯着这四幅画看了许久,我朋友也知道我喜欢画画,他见我这样,就笑着对我说:“以后有机会了我介绍你们认识一下。”

那晚回到家里,躺在炕上,我眼前总是浮现出那四幅画的影子,我在想,一根普通的炭笔,在人家手里竟能画出跟照片一样的画来,真不简单!因此暗自下定决心:如果我认识了这位同学,就一定要向他好好学习绘画。

我朋友是位很讲信用的人。没过几天, 经他介绍我很快就认识了这位绘画的同学。原来他也姓祁,名叫祁春发,和我同岁,住在拐过尕巷的学后街第一个大门里(也就是大祁家)。认识了以后,只要一有空,我就向他学习画炭笔画。

春发住在他尕奶奶家里。因为两家很近,我一有空就到他家去学绘画。

他尕奶奶把家收拾得很干净。春发把用炭笔画的他爷爷的头像,装在镜框里挂在北房堂屋的墙上。他还用彩色炭粉画了《红灯记》中李铁梅的一张头像,也装了镜框,挂在家里西北角的尕房里。

有时春发也到我家来看我画的画。我刚开始学,画得不太好,他就鼓励我说:“你不用急,画的多了就好了。”那时临夏没有卖炭笔的,他就先送给了我一支,还送给玻璃瓶里装的一小瓶炭粉。他还给我讲明暗对比,高光的处理等。还给我教了一些画炭笔画的小窍门,比如画头发或者眉毛,把橡皮擦子用小刀切成细细的锯齿状,在炭笔画的黑头发上一擦,感觉就不一样了。我试着一画,擦出来的头发一绺一绺的,效果真的很好。

时间久了,聊的话题也就多了。当我向他问起红园口学校专栏的事,才知道学校里有一个专门搞大批判专栏的小组,祁春发和高年级的两三个爱好美术的同学,都在这小组里画画。他还告诉我在上山下乡运动中,他父母亲不得已也去了农村。他现在在一中上学就暂住在学后街尕奶奶的家里,因为尕奶奶没裏脚,家里人都叫她大脚奶奶。他还有一个奶奶因为裏了脚,家里人叫她尕脚奶奶。一回生二回熟,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多和对绘画的共同爱好,慢慢的我们成了好朋友。

(作者祁振辉———1953年出生,临夏州农业系统退休干部,临夏民间手绣艺术家,兼任临夏市社区文体联谊会秘书长,是临夏州首位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记录获得者。《老师和同学》是他的回忆录系列之一百零八)

点击在线免费取名天赐佳名网

天赐佳名网,国学周易八字百分美名网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wg0318@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cjm88.com/9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