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治史三书
撰文:请叫我小品
精方可专,通方能博
——读《治史三书》有感
前段时间,我在一位老师的推荐下拜读了严耕望先生的《治史三书》,本书汇集了他的《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和《钱穆宾四先生与我》三本小书,前两部分谈治史经验,后一部分述人生际遇。其中治史经验谈更多的是对治史方面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的讨论,治史答问更多的是对治史过程中的某些具体细节的回答,钱穆宾四先生与我则是对钱穆师对其在教授过程中耳濡目染的影响及对先生的怀念。
我起初并不了解严耕望先生,但读完这本书,我对他不由地产生了敬佩之情,敬佩其学者风骨,敬仰其精神。而后又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做纯净的学术人”是他一生的原则与目标,他将“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奉为自己的座右铭,以道家自处,以儒家待人,他一生守住老师的告诫心无旁骛,能始终保持此心不移。他自述天分不佳,记忆不好,却能矢志不移、以拙为巧、一步一个脚印,所以才有卓著成绩。我从严先生那里找到了一个“恒”来勉励自己,无恒一事无成,希望自己能够守得住学问,耐得住寂寞,成为一名像严耕望先生一样的“坚强的学术人”。
在学术指导方面,《治史三书》堪称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教科书。严先生总结了自身几十年从师治学的实际经验,从而将其书写的非常细致,读起来就好像严先生站在读者对面,非常耐心细致教给读者:治史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治史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而不仅传道授业,而且解惑,对学者的努力途径,生活修养等问题都有不同角度的论述和建议。语言朴实诚挚又逻辑清晰,给读者指出了不少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诸多启示,务求实用,娓娓道来之中,包含的是对后生的爱。
对于非史学研究者而言,抛却书中的史学方法,严先生对后世的爱,在这本书里俯拾皆是,而且这些内容,完全可以触类旁通用来指引我们自己的行为和选择,在另一个面,这本书也能够指导读者以一个正确的态度去阅读史书和选择史书。
初读严耕望先生《治史三书》后,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我认为全书的精髓,在于“专精”与“博通”的阐述。在开篇以及“论著标准”一节中,严耕望就此话题作了集中阐述,摘录书中一段话:“专精与博通两个概念当为一般人所知,不必说,但尤着重”精“与”通“两字。专不一定能精,能精则一定有相当的专;博不一定能通,能通就一定有相当的博。治学要能专精,才能有成绩表现;为要专精,就必须有相当博通。各种学问都当如此,尤其治史。”
先生提出要做“面”的研究,而不是孤立的点的研究。对通史的掌握和对某一朝代的专精是治史治学的两种路径。在做断代研究时,也不应局限于此,应放大格局,将目标扩大,譬如研究某朝的政治制度,仅将该朝政治制度相关的史料和资料收集阅读是不够的,容易挂一漏万。历史是相互牵连的,不是孤立割断的点,政治制度的影响可能会渗透到经济、军事,甚至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民风民俗中。因此须相应扩大研究范围,了解研究其他方面的知识能够对研究专门的历史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
其次,学史治史要以史为史,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在研究史学或做一门学问时要注重真实性。不能因为自己偏向于某一观点,而对于不同或分歧的观点置之不理,这样容易没入歧路。我们应当同时尽可能使用第一手的原始史料来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当然我们还需要注重实用性,闭门造车亦或是盲目追赶学术潮流是不可取的,须沉潜下心来研究一些有实用的东西,且具有一定现实意义,能够启发后世。
最后,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学问。在对研究问题或是论文题目的选择上,参照自己兴趣的同时还要考虑自己的能力。不能看到前人认为好的问题随大流做研究,也不能眼高手低,要考虑自己是否能够胜任。但谨慎并不意味着缩手缩脚,要在合理结合自己能力的同时,充分利用所收集的材料,加以整理,结合自己的思考,最终才能得到较为完善的结果。
除以上三点外,严耕望先生还罗列了许多治学的经验,如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淡泊名利,慎戒执着,持之以恒等等。但我想,对于先生来说,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治学,先生的坚持、宽广、定力都离不开先生内心对治史,对学术的热爱和那份赤子之心。书中先生提到:成为一个坚强纯净的“学术人”。先生如此想也是如此做的。读《治史三书》时先生的一言一语都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一份对学术的纯粹和热爱,这也正是先生“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的写照。
书中治学的方法对我们现实生活也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先生曾说:“学问是由心力和时光交织而成,缺一不可,但一个人的精神、心力是有限度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故须将有限的精神心力全都放在治学工作上,则始终有成。”这也告诫我们,在浮华的环境也要保持一颗坚定不移的赤子之心,凡事也需秉承一颗热爱的心去做。
天赐佳名网,国学周易八字百分美名网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cjm88.com/9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