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氏名人其三

#古籍里的历史#

一、范氏始祖 范士会

范士会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名字叫做士会,是士氏的后代。范士会曾经担任晋国中将军和太傅等职务,被尊称为武子。他的封地是范地,后来的人们就以这个地名为姓,形成了范姓。

范氏名人其三

范氏始祖范士会

士会在秦国为质期满后,秦国派军队护送他回到晋国。然而,晋国上将军赵盾却想要废除太子夷皋,自立为王。他率领军队攻击了护送士会的秦军,导致士会不得不流亡到秦国。

在秦国时期,他娶了妻子并生下了孩子,留下了自己的后代。但后来,赵盾担心士会在秦国得到重用,于是他想出了一个计策,将士会迎回晋国。这个计策成功了,士会回到了晋国。范会子的家族也因此成为了晋国四大家族之一。

一支血脉留在了秦国,改姓刘以避免报复。后来,他们逃往沛县躲避战乱,成为汉高祖刘邦的后裔。

范氏名人其三

汉高祖刘邦雕像

二、商圣 范蠡

范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和经济学家,被历史学家誉为治国能臣、军事奇才、经济智慧的代表人物。他的别名有陶朱公,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在民间更是被奉为“文财神”。范蠡的杰出才华和卓越成就,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范氏名人其三

商圣范蠡

范蠡是中国古代商业理论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楚学的开拓者之一。他所著的《范蠡兵法》共有两篇,是中国古代兵法的重要篇目之一。此外,范蠡还曾担任越国的相国和上将军,协助越王勾践成功地复仇灭吴。

范蠡灭吴后,勇退急流,带着西施畅游西湖,游遍群山。退隐后,他三次从商,赚得巨额财富,但又三次将财富散尽。

范氏名人其三

范蠡画像

在唐德宗年间,范蠡因功被追封为古今六十四名将,并在武成王庙中享有配享之礼。到了宋朝时期,范蠡的地位更加崇高,不仅在武庙中享有配享之礼,更被视为历史上的名将之一。

范文正公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表达了一个领袖应该具备的担当和责任感。领袖应该先为国家和人民的未来发展着想,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而不是等到问题出现后再去应对。

这种“先忧后乐”的态度也适用于个人生活。我们应该提前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免到时候手忙脚乱。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和快乐,不要总是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担忧。

总之,“先忧后乐”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享受生活中的美好和快乐。

范仲淹,字之希,祖籍邠州,后随母迁居苏州吴县。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水利专家、教育家和慈善家。范仲淹曾担任北宋参知政事,领导庆历新政,后被追封为文正公。

范氏名人其三

范文正公塑像

范仲淹在北宋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主持修建了一条长达200多里、宽10米、高5米的捍海堤,从楚州盐城一直延伸到通州海门。这条捍海堤的修建,有效地防止了江淮大片土地受到海水侵蚀的问题,同时也保障了沿海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被人们称为范公堤。

范氏名人其三

范公堤

在天圣五年(公元1028年),范仲淹的母亲去世了,他因此居住在应天府,并担任应天府的留守。在这段时间里,他负责管理应天书院,勤勉地督促学生学习,以身作则,同时也创作了很多时事政论。每当他谈论天下大事时,总是充满激情,毫不顾忌,用慷慨陈词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当时,士大夫们都非常注重纠正社会风气,严格要求自己的品德,这种风气正是由范仲淹所倡导的。因此,书院的学风也焕然一新,范仲淹的声誉也日益提高。

公元1038年,宝元元年,李元昊自封为西夏皇帝。紧接着,他率领军队入侵大宋领土,于三川口战役中彻底击败了宋军,并向延州发出紧急通告。

范氏名人其三

三川口之战

在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范仲淹被派往陕西,担任永兴军路知路、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和延州知府。

范仲淹上任后,对军队旧制进行了改革,组建了一支新军,加强了军备,积极应对敌人的进攻。这支新军连续战胜了西夏军队,收复了失地,迫使西夏不得不撤军。为了表彰这支新军的功绩,仁宗皇帝将其命名为康定军。

在范仲淹的领导下,大力培养了狄青、种世衡、郭奎等一批杰出的将领,他们成为大宋军队中的中流砥柱,为大宋的军事实力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将领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为大宋赢得了许多胜利,尤其是西军,成为大宋军队中最强大的一支。

范氏名人其三

面涅将军狄青狄汉臣

范仲淹还主持修建了青涧城和麟州城,这些城池不仅作为军事基地,还用于屯田养马。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加强国防,还为朝廷节省了大量的军费开支。

范仲淹在担任将帅时,号令明确,十分关心士兵,对于前来投降的各部羌人,热情欢迎,给予信任。最终,西夏的李元昊不得不向北宋称臣,西夏军队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管辖的地区。

在公元1043年,陕西战事终于平定,仁宗皇帝召回范仲淹,任命他为参知政事。范仲淹为了回应皇帝的命令,写了一篇名为《答手诏条陈十事》的奏疏,向仁宗皇帝提出了十项建议,包括“明确晋升和降职的标准,避免任人唯亲”、“抑制权贵,防止他们滥用职权”、“注重选拔有才干的人才,提高官员素质”、“公平分配土地,保障农民的权益”、“加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加强军备建设,确保国家安全”、“减轻百姓的负担,改善人民生活”、“推行恩信政策,增强人民对政府的信任”、“重视命令的执行,加强国家管理”等等。这些建议都是为了让国家更加公正、稳定、繁荣。

范仲淹在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上疏仁宗,提出了四策:“一曰和,二曰守,三曰战,四曰备。”他建议朝廷采取七项措施:“一,加强经略;二,重新考虑军队驻扎地;三,专门派遣将领;四,加快军事训练;五,培养义勇军;六,修建京城外围城墙;七,制定讨伐计划。”范仲淹还建议扩大相权,让辅臣兼管军事和官吏升迁等事宜,以进一步改革广度和深度。

范氏名人其三

庆历新政

在新政实施的几个月内,政治局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官僚机构开始进行精简;科举考试中,实用议论文的考核成为了重点,有特殊才能的人员也得到了破格提拔;全国范围内也开始广泛设立学校。

范氏名人其三

邠洲范公小学

公元1049年,范仲淹被调往杭州任职。他的子孙们想为他购置田产,让他安享晚年,但范仲淹拒绝了这个提议。然而,十月份,范仲淹自己出资购买了一千亩良田,并让他的兄弟范仲温找到了一位贤人来经营这片土地。他们成立了范氏义庄,为范氏远祖的后代子孙义赠口粮,并资助他们的婚丧嫁娶等用度。

范氏名人其三

范氏义庄

范仲淹的《灵乌赋》和《岳阳楼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两篇重要文章。《灵乌赋》中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表达了古代哲人为争取自由而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岳阳楼记》则是一篇以记叙、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的杂记,通过规劝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整篇文章动静相生,思想境界崇高,被誉为杂记中的创新之作。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成为千古名句,深深地影响了后人。

范氏名人其三

我们应该先关注和担忧当前的问题和困难,而不是只在享受成功和快乐时才感到满足和快乐。

范仲淹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著作包括《乌灵赋》、《岳阳楼记》、《渔家傲·秋思》、《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苏幕遮·怀旧》、《御街行·秋日怀旧》等。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在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范仲淹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于皇祐四年(1052年)去世,仁宗为他题写了墓碑,称之为“褒贤之碑”,并追赠他为兵部尚书,谥号为“文正”。此后,他又被追赠为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并追封为楚国公。范仲淹的家族也因其功绩而备受尊敬。

天赐佳名网,国学周易八字百分美名网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wg0318@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cjm88.com/19084.html